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艺术文化与艺术创造

邱世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文化一直都是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文化又分为艺术文化与高雅文化.不同的文化选择决定了不同的审美选择.在当今日益机械化、商业化、快餐化的时代,需要感性而富有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艺术行为,以此增加人们的社会阅历,增强对人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文化;审美;人生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也是四川人,现在在南京工作,今天学院比较临时的开了一个讲座,今天有机会在宜宾学院做一个交流,讲座的时间很短.讲座的内容主要是艺术与文化的辩证关系.从下边几个方面来讲:

  一、艺术文化与高雅文化

  艺术文化是以艺术为核心的文化.诗书画印称为文人艺术,最为浓缩、典型的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核.中国人高级教育历来主要在诗书画印或琴棋书画等高雅艺术熏陶下成为“士”的,士人即高级知识分子.代表着中国精英阶层,主导着中国文化精神的流向.儒、道、佛(禅)的代表人物孔子、庄子、惠能等就是“士人”,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根基.文化有多种,如茶文化、酒文化、紫砂文化、陶瓷文化等.文人所崇尚的诗书画印是最高雅的艺术文化,古人之“风雅”即诗、骚文化,是最为典型的中国文化精神.高雅在于他们代表着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趣味.克服“三俗”(低俗、媚俗、浅俗)的倾向,有着持久而深刻的美感.马一浮先生所谓”六艺统摄一心“、”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徐复观先生甚至认为“中国文化是心文化”,强调了中国文化内倾性,这些可以反证艺术是“浚发于灵台”的观点.宋儒“尊德性”与“道问学”,都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每认为学属于人...故人之为学,必能以人为主而学为从”.中国文化与学术一致,注重“为己”之学.从事学术与艺术均注重“成人”之功效.对于民族特色最为明显的书法,林语堂先生论述最详细,它对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的塑造作用甚大,如同音乐对西方的影响.如紫砂、陶瓷、宣纸、绸缎、扇面等一旦与诗书画印联系起来,价值就不同,有着高贵的人文价值。
  艺术是自然的浓缩,更具有人文精神,个性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如西方与东方、南方与北方、江南与西蜀、海南与北疆等都存在着明显的人文差异,风情、民俗、宗教等各部相同,但在教化之下,可以有趋同之势(1)后天的文化教育可以改造,这是不言而喻的.有许多研究者在研究“江南”和“西蜀”的互补,或在研究山水画“北宗”与“南宗”的对比上,加入“西宗”即“巴蜀画派”的概念,可谓注重了审美的差异和互补,也注重文化环境与审美风格的相互影响.如“北雄南秀”、“南韵北骨”、“东媚西豪”等特点.这些特点是“人”的情愫、精神、趣味、思想、才情等的不同,具有不可复制和重复的特点.(2)我们足不出户,所谓“卧游”、”畅神“的精神把握方式,需要综合的文化素养,艺术训练的体验和生活的阅历,睹迹明心,见贤思齐,在审美感受中提升了自己的灵魂,就走向了高雅之境界.浮士德那句”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的呼唤,代表了人们普遍的心声.中国孔子欣赏《韶》乐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就是忘怀了俗世,达到形而上的境界,与天地同游,自然就显得超凡脱俗了.就是”高华之境“,就是获得了”三才“(天地人)贯通,方为不隔.(3)中国文化迹化在书法、诗词、绘画、印章等载体上,见微知著,咫尺万里.如毛笔之”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一画“足以统摄宇宙等,都显示出它们的文化精神.高雅文化必须体现文化精神,这是大家的共识

    二、文化选择与审美选择

    科技要往前看,文化和艺术恰恰要回头看,否则就会失去源头.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一个最根本的标志.我们的书画篆刻艺术与汉字文化密切相关,所以与西方文化一点都不相同.宋代最为盛行的“书院(如岳麓、白鹿洞、丽泽等),不以谋取功利为目的的人才教育模式,反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培养了大量人才,值得反思.文化选择决定了审美选择,审美选择促进文化选择。既然前贤能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那么后人也可以进行自觉的审美选择.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就具有选择的权利,就走向自觉和理性.魏晋时期的“人”的自觉促进了“文艺”的自觉,就选择庄老思想来弥补儒家思想的不足,就产生了对自己深情、山水灵韵的认识,就产生了“竹林七贤”、“二王”、“书圣”、“顾虎头”等,就产生了“魏晋风流”.按时代来分,美学上常讲:先秦尚象、汉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姿、清人尚质.概括了一个朝代最有代表性的审美取向.如宋人尚意,东坡就有“”我书意造本无法”之句.艺术审美是最集中、最浓缩的审美,因而最具有代表性. “元四家书画清逸的格调,明代“吴门书派”的落寞文人气息,清代“扬州八怪”书画的平民性、世俗化现象,都是审美选择与人生阅历的配合.他们将人生的坎坷、磨难、压抑、痛苦转而在翰墨中寄托遥深,情感真挚,赢得了后世的赞许.”书为心画“、”点画关情“、”落红万点都是恨“、”墨点无多类水多“等题跋和诗句,其感慨非常深刻.古代贤人志士因为人生经历不同,其选择的风格类型也各不一样.如朱耷的冷逸,徐渭的狂逸,石涛的清逸等都是人生感悟的结果.哲学(或美学)思潮是文化发展的先驱.书法、绘画的互相发现和互相融合,其写意精神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当今日益机械化、商业化、快餐化的时代,想象力的弱化窒息着审美思维.所以提出艺术来弥补科技的不足,以人文精神来充实高度技术化的生活.在“键盘文化”(手机、电脑等)流行的时代,更需要感性而富有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艺术行为,改变机械、单一、重复的生活方式.19世纪初,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今天我们应提出“以艺术代技术”,方能使我们的人格完善起来.审美教育在高校必须提倡和普及,弥补智育、德育、体育等不足.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最佳选择.美学家宗白华在《艺术生活》中所云:”艺术世界的中心是同情,同情的发生由于空想,同情的结局入于创造.”这里“空想”是“想象”之意.在“键盘文化”泛滥的时代更需要艺术的创造.这想象力即如英国诗人勃克莱诗云: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潘天寿大师认为:“艺术与科学不同.艺术在求个民族各个人特殊精神与特殊情趣之贡献,科学在求全人类共同应用效能之增进.”(《论画残稿》)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美育之意义了.

    三、审美自觉与时代需要 

  文化与艺术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尺.中国提到“文化”一词更早.《周易》云:“关乎天文以贯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注重人文教化之意.汉代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唐代孔颖达解释《周易》之“文化”一词曰:“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这也包括后面的文艺内容,影响最为久远.审美是人类的文化自觉行为,标志着人类进入到了高级阶段.以超功利的眼光和胸怀来欣赏、鉴别真、善、美等,进行美育(即情感教育),可以完善人性,塑造人格,获得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美学即艺术哲学,属于哲学的分支,专门研究审美情感和鉴赏问题.人生缺少审美就不完整.当社会发展到人们不以直接的功利态度、实用态度对待客体对象时,才出现了比较成熟、纯粹的审美关系.在我们的审美活动中,处处可见文化的展现和提升,审美的自觉和多元.高校之外,军队、企业、 政府、酒店、茶社等都在提升自己,创立品牌.在人们普遍富裕之后,更希望在文化身份上得到认同.两魏晋时期,书画水平的高低是作为身份的标志,书法写的好远比地位、财富、权势等重要.书圣王羲之为老妪题扇而获得高价的故事可以说明.现在的城市和乡村,稍微富裕一点的地方,人们就进行着文化的设计和包装.而书画篆刻史最为重要的装饰内容.寻常之物,有了优美的文字形式和色彩,就焕然一新.这里包含着美学、哲学、文学、诗词、艺术等多方面的修养,需要训练有素、卓有成效的大师来把关,才能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我们可以从各地区对名人效应的重视就可以理解.在私人会所,更注意文化的布置,诗书画印为主体的设计成为时尚.

    四、形式多样与审美多元

  社会具有包容性,是时代的进步.现在的展览、拍卖、画廊、书画院甚多,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艺术与市场的结合.仅南京市而言,私家书画院等就接近100家.连佛门圣地也不免俗.艺术的审美只有接受社会市场的认同和监督,才算最终获得成功.拍卖、收藏、展览、义卖、笔会等形式,都在跋象牙之塔中的“艺术”,投入到“寻常百姓家”,让人们来认可.过于高深和过于浅俗,老百姓还是能够感觉到的.雅俗共赏的作品常常受到欢迎.中国文艺的比喻说法:“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陆机《文赋》).书画篆刻具有“载道”、“贯道”、“明道”、“传道”的功能,自然以其丰富的人文精神打动观众,点画关情,令人怀想.(1)多元化也必须以高雅艺术为主.诗书画印作为文人艺术最高典范,墨客骚人最为风雅的、最显风流的艺术形式,浓缩着艺术家的人生感悟、审美趣味、精神追求等,可以看作是人格之体现.所谓:“情痴者艺必精”、“畅神”、“卧游”、“澄怀味道”等,都体现出对艺术境界的追求.诗词是最凝炼的语言艺术,书法是文字最抽象的意象艺术,绘画是最概括的造型艺术,篆刻是最小微型的线条艺术.审美是一种感觉,与你的知识结构、修养水平、人生阅历、文化蒙养等有相当关系.甚至存在着“合情不合理”的现象如王维的“雪里芭蕉”、东坡的“朱砂画竹”等,带有浓厚的人性色彩和感情色彩.明代理论家认为“笔墨”更胜于“山水”本身之美,王国维认为“古雅”之美只存在于艺术,不在自然,就肯定了人文因素的作用,如修养、文气、才华等后天的因素,人性在作品里的光辉.(2)社会评判标准有三个:美学的(关注艺术性),历史的(关注价值创造),伦理的(关注人品与艺格)标准.审美的多样性,多元化,代表着时代的进步.也促进文化产业的勃兴.标准仍然不变,而所采取的手段可以多样化.

  五、艺术审美与社会认同

  审美与文化都具有多元化和多元样性,年龄、层次、地位、经济、修养、地域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功效.但是,各地各界都在进行着人生的规划,活出理想的生活方式,有声有色,有着精彩的人生.所谓“奇情壮彩”,就是生命活力的显现和喷射.艺术审美集中在学校、企业、协会、会所等室内,举办讲座、展览、笔会、讨论、观摩等形式,求得大家的认同.市场的需要如拍卖、展销等形式更具有多方面的因素,涉及到双方的文化修养,艺术阅历,审美趣味等层次.近年来党中央将“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来抓,以传统艺术提高全民素质,中小学生必须开辟书法等艺术课.许多单位都开创文化研究所,艺术研究所,书画院等.仅南京为例,私家美术馆就近百家.媒体展览不断,同时开展的时候很多.我有时都为当嘉宾而奔波,一般展览都没有时间去看.但者充分说明艺术作为产业的潜力很大.

    六、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

  这个时代大众艺术泛滥,太需要精英艺术来拯救!低俗、庸俗、浅俗的艺术太多.春节晚会的小品是娱乐性节目,多了大家都很厌恶.毕竟曲高和寡.孔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认为其为“至善至美”,可见应是高雅艺术.当代功利性、快速化、学科化、国际化等因素影响着高雅艺术,大众审美文化虽然普及,却造成精英艺术的冷落.精英艺术实际上注重士气,即书卷气、学问气、金石气,讲究修养和品位,通过长期的修炼完善人格,所以不能速成.“快餐文化”有许多泡沫因素,不利于大家健康成长,但易讨好观众.今日要提高全民素质自然需要精英艺术.这就不仅仅需要娱乐,更需要审美.从作品出发,疏导情感,获得巨大的审美快感,从心头感动.比如书法虽然是写字,但却是“国华”,涉及到心性修炼,古人所谓“文须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这一字见心的功能,其他艺术很难达到.周汝昌先生认为,艺术家本身先得有足够的教养,他才能有教养别人的能力和资格.精英艺术体现了艺术家的教养,技进乎道,达到了天人合一之境界,故能启人神智.精英艺术反对江湖气、市侩气、霸气、野气、酒肉气等,而倡导“士气”、“书卷气”、“金石气”、“学问气”等.书法画篆刻家都有责任创造精品,来全面提高国民的审美趣味.倡导学习了解“国学”和传统文化、高雅艺术,提高精神境界,培养健康的世界馆和审美观.

    七、高雅艺术与文化载体

  任何高雅艺术都包含着文化的基因.汉字文化是特殊的、民族的、审美的文化,在祖先造字时酒显得非常神秘:“天雨粟,鬼神哭”.陶纹造型启发了绘画、书法、篆刻等诸多艺术形态,包含了诸多审美元素.由文字而成的篆、隶、楷、行、草,或绘画中的花鸟、人物、山水等,或篆刻中的汉白文、秦古玺、圆朱文等,都是充满了人文精神,都充满了辩证法,都充满了美感.朋友结婚、生日、孩子满月、父亲大寿、生学等重大活动,礼品常常以传统书画篆刻最受欢迎.礼轻情意重,价值还再延生.现在的请客送礼,烟酒茶是常规,没有多少新鲜感.但送名家作品几乎成为一种时髦,既不麻烦也不负重,让人觉得更为生动自然.古代收藏、鉴赏之风,从宫廷道民间皆成为时尚,保护了许多“国宝”,延续了文脉.从米芾的《砚山铭》到黄公望的《富春山图》,可以看出书画艺术的价值飙升.文房四宝,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纸、笔、墨、砚的极品,成为中国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反复吟咏赞美,诗文甚多.中国的宣纸薄如蝉翼,清润缠绵;毛笔具有四德:尖、齐、圆、健,碑周汝昌先生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墨则“一点如漆”,醒人眼目;砚台则温润如君子之德,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虽然这些不过是些物质器具,但经过文人之手,就变得很有境界、很有学问、很有品位.文人雅士是中国高雅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也是创造者.比如紫砂、瓷器,本来是寻常之物,而一经名家之手,价值陡升百倍以上.如宜兴顾景舟早年收藏的一把壶,上面有有四位书画大家早年之作,竟然拍卖了1000余万,创造了小壶拍卖的新记录,也证明了文化之壶于工艺之壶的巨大差距.

    八、书画篆刻与审美意境

    自从魏晋以来,文人雅士逐渐占领了艺坛,以其自由奔放、真挚的感情、雅致的形式、优美的线条和高尚之内容,赢得了后世之肯定和羡慕.宋元以来,文人书画占据主导地位,诗书画印合为一体,成为时代之标志.文人艺术代替了宫廷、民间艺术而彻底成为主流艺术,者是很不容易的.其中和美学、自由精神、文化底蕴、综合修养、多才多艺皆成为后世楷模.诗人多吟颂,题诗见幽情.书法见功夫,笔墨涵养多.绘画有真意,咫尺应万里.印章方寸地,气象足万千.艺术之境界即是人格之境界.人品高则艺格高,正应了“书为心画”之古训.但政治上的气节,也会影响其艺术水平的高低.评价艺术作品有三个标准:审美的(艺术的),历史的(时间的),伦理的(道德的).真正的大师是应该为人民大众而创作精品的.历史上也有艺因人废的例子,如赵子昂、王铎、蔡京、秦桧、汪精微、蒋界石、林彪等,多少被委屈了不少时间.后面那些因为人品问题很难翻身,艺术家伙政治家在大是大非面前应该有选择的权利.虽然,艺术的高度并非完全与人品、政治相关,但气节、道德的限制作用还是很大的.人们了解其人,如孟子所说“知人论世”,就会有不同的视角看问题,那艺术中的“气象”酒感觉不同.如理学大师朱熹的作品,虽然技巧并不高明,但其学养和书卷之气扑面而来.

    九、诗意栖居与酒神精神

  诗酒风流---倡导一种文人雅士的风雅,是文人艺术的外在表现.诗柔酒刚,互相弥补,反映出作者的性情的两面.作诗使人灵秀,饮酒使人豪放.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刘禹锡、诗鬼李贺等,与酒仙、酒圣、酒魔、酒妖等相呼应,有诗则以酒助兴而唱和(唐人歌诗),有酒则以诗记录而朗诵.(怀素《自叙帖》).著名对联“风月一天诗酒料,文章千古性灵花”.诗酒记录的千古风流不胜枚举.魏晋风骨、竹林七贤、颠张狂素、吴门画派、扬州八怪等,都与诗、酒联系密切.“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落红万点都是恨,满杯明月即忘贫‘(唐寅)等诗句都带着酒意.诗出灵感、酒见性灵,诗酒乃性情所寄也.西哲尼采认为,艺术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为两大本能的冲突:阿波罗精神(日神)与狄奥尼索斯精神(酒神精神)的冲突.日神精神创造虚构假象的梦境,酒神精神沉醉于生命体验,感受真实.他认为艺术(而非道德)是真正的形而上的东西.只有在酒神中才能获得生命意志的表达.海德格尔提出“诗意栖居”的生存方式,都体现了生存智慧.解决现代工业技术带来的危机的方法在“归家”,即回到诗意的世界.思与诗的对话可以找到命运之根.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心理调节机制在于儒道禅(佛).儒家治世,入世精神,敢为天下先;道家治身,出世无为,逍遥无不为;佛禅治心,色相俱空,圆照得真如.伟大的艺术家在三教的调节下,正确处理独善与兼济、入世与出世、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等问题,如研究者认为苏轼的人生经历了由圣贤人格---自由人格---审美人格的转换盒提升,所以成伟人.人处红尘之中须有超然之致,而身处寂寞之所又须有火热的激情.《菜根谈》的智慧可以启发我们.西哲尼采认为,世界充满二种精髓: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前者如梦尽显华美掩盖真实;后者如酒,打破梦幻揭示真相,直接生命底蕴.我们的艺术世界也需要这二种,诗意的想象超然尘外,如宋程颢所谓:“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乾坤变态中”.庄子所谓“与天地同流”.又需要酒精刺激的生命活力,怀素所谓“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徐渭所谓“世间无物非草书”等,在绘画中“一画”界破时空,也塑造时空.笔墨的挥洒速度、节奏、韵律,与音乐的高音相似,需要挑战极限,喷薄热情,挥霍才情,在生命的激荡中感受快乐!郭沫若题“金陵四大家”之一的高二适纪念馆:“书风激荡,人品峥嵘”.可谓概括.东坡所谓:“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足以概括艺术创作的特点!古人有诗联:“诗到老年唯有辣,书如佳酒不宜甜”,最可以玩味!诗酒人生是潇洒豪迈的人生.我提交的七月广州会议论文《新文人书法论纲四题》中,总结当代新文人之特点:生存智慧、技道双进、诗酒风流、独抒性灵.

    十、社会阅历与审美人生

  (1)雅俗共赏是一种路子.书画艺术提炼了生活,又高于生活,更为集中和概括.但素材、字体、材料、款式等都应该体现出艺术的美学设计,有匠心有创意,能够选择大家都能接受的形式.忌讳粗俗、野蛮、怪诞、猥琐等形式,给人以享受,经久不衰.大朴不雕、大巧若拙、大俗大雅等充满辩证法,常存简易之道,可以启发思维.(2)大家之作体现哲学辩证法.观赏大家之作,发现他们对于中国哲学或说中国美学理解很透彻,辩证法掌握很好,所以成功.王羲之的行草、李阳冰的篆书、张旭的狂草、陈淳的墨叶、徐渭的水墨葡萄、八大的孤鸟等,形简意赅,笔墨老辣,令人难以忘怀.他们的作品来自社会生活,来自自己最深刻的人间感受.他们区别于凡人的地方,是用美的眼睛发现美,用笔墨丹青开掘美,用心灵情性表现美,呈现给人们多种美的精神食粮.所谓“寄托遥深”、“抒发性灵”、“发乎性情,止乎礼义”、“落红万点都是恨,满杯明月即忘贫”等,以物喻人,都与社会需要、社会现实有关.(3)阅历的复杂性增加作品的分量感.研究者认为苏轼的人生是从圣贤境界---自由境界---审美境界的递升,逐步超越.人生阅历要饱经酸、甜、苦、辣、麻等各种滋味,才能达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境界.审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人生越丰富,审美层次越丰富,”五岳归来不看山“、或”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循环,前后层次就不同了.王羲之晚年的”乐山乐”、黄宾虹晚年的“衰年变法”等,都是对人生的

  十一、创造精品与美学自律

  笔墨当随时代,时代需要精品.自然,只有提高眼界,开阔胸襟,全面修养,积学致远,方能有所作为.山川大海陶冶胸次,烟霞林泉洗涤俗肠,诗文书画培养真情,美酒浓茶激发性灵.丰富的人生阅历可以提高美学品位.在格调、气息、韵趣上莫法模仿.涛铸、凝炼、关注在作品中的美,是文化气息、美学情思、精神升华的积累和铸造,无法让人去重复.美学风格多样化皆印人而异,或沉雄、豪放、纵逸、平淡、清通、古朴、典雅、秀逸、稚拙等,包括壮美、优美、诙谐等多种,各依其人之综合修炼而成也.技进乎道,气成乎技,皆须人的审美趣味而定夺.古人所谓:“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先器识后文艺”等,强调了人品修炼之重要.人格的完善最终完成艺术的超越.古诗所谓:“右军书法晚乃善,庾信文章老更成”,说明衰年变法的成熟期.许多大师都在七十岁后才奠定自己的风格.包容越多,成熟越晚.同时,思想的成熟才是最终成熟.四川陈子庄先生说过:学画当先求思想之成熟“.可以说,书画的创新都需要思想境界的成熟.创造精品就是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完成人格的塑造,在艺术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理想和审美.丘若篆书为谭扬久先生所藏.韩愈的是四言句式的古诗,情绪幽淡,寓意极强,以兰喻人.以大篆书写,沉郁之质,性静情逸,配以小行书作释文,更显得疏密对比,行间茂密.此横幅书写几遍才有此模样.可谓艰难.(左图)丘若早年拟石涛笔意而为之《据地坐开天一画》,意境宏远深邃,气象不同一般.

    十二、美的意境与人格完善

  从事任何文艺形式,都是追求一种“道”的境界,精神寄托获得成功,人格修炼达到极致,在艺术中体现为“艺格”.情思、韵趣、精神等俱能“睹迹明心”,见物思人.多年的修炼,需要将自己的精四妙意融铸其中.笔墨功夫所体现的轻重、厚薄、虚实、浓淡、曲直等,充满了辩证法,是一种多年的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一种审美选择,或文化选择.“游于艺”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心志,完美的人性(席勒).艺境即人格之境界.晚年的衰年变法,常常被认为是成熟的标志.潘天寿大师所谓:“艺术品,为作者全人格之反映.无特殊之天才,高尚之品格,深湛之学问,广远之见闻,刻苦之经验,决难得有不凡之贡献”.最后评定艺术作品的标准当然是风格,这种风格必须是融合了艺术家的才情、思想、精神、趣味的综合体.超越于笔墨功夫技巧而进入到“道”的境界.多少有些“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特点,非对中国哲学的参透,很不易到.四川陈子庄先生生前很落寞,死时对门人说:“我死后一定会光辉灿烂”,这种自信现在应验了.因为他吧所有精力都托入到艺术中,有着成熟的思想指导,不为流行式样所左右,坚持走自己的路,酒会有所收获,尽管思维超前不被人理解,但象凡高的油画一样,最后都将成为里程碑式的人物.在历届排名会上,书画作品都是天价,如黄庭坚的行书横幅,不过三平方尺,竟然达到四亿,无论如何让人心动.当日这是他的学问、诗才、书法、孝行(24孝子之一)等综合影响而获得的声誉.应该说首先是“文化名人”,然后取得的艺术名声最大,人格精神最明显,价值最大,升值最快.

    报告人简介:邱世鸿,男,笔名丘若、丘君,号抚云斋主.19663月出生于四川乐至县.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书画研究所所长、邱世鸿教授工作室导师.目前,共出版著作八本,发表论文、文章百余篇.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被国内外多家碑林、纪念馆、诗墙和个人收藏.长期主要从事教育、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主攻书画篆刻的创作和理论研究.

    报告时间:2014320

 

 

 

 

 

发布日期:2014-12-24 13:50:08来源: 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