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小篆书法的现代意义
陈道义
内容提要:
●小篆是起源于战国、成熟于秦代的一种书体。它是由“增损大篆”而成,在秦代开始的艺术高峰期就有不同的面貌特征出现,后来各朝代有继承更有发展。然而当今书坛,小篆却遭冷遇。
●小篆书法在现代的意义主要有:可与其它书体相与摩荡、共同发展;可以全方位地承载现代的装饰意味;能使现代人更多地享受幽雅。
关键词:
小篆 现代 意义
小篆,是起源于战国、成熟于秦代的一种书体。[1]后来各朝代在秦小篆的基础上又有继承和发展,遂成为书法艺术园地里特有的一种品类。然而自本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书法热”以来,好象小篆书法艺术不但没有“热”起来,反而不时地在“降温”。在历届全国性的重大书法展览中,起初有一些老先生写小篆,后来有少数中青年书家在小篆书艺园地里探索,再后来,大展厅里只会有一两件小篆书法作品(例如“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而铺天盖地的、扑面而来的是行草书、魏碑、隶书一类的作品。可以说在现代青年后学中,要找到几个擅写小篆的人,实有难处。这一现象致使中国书协有关领导人在“中国二十世纪书法大展”学术报告会上发出这样的呼吁:现在写小篆投稿参展的人越来越少,本着书法艺术要百花齐放的原则,我们书法家协会作为艺术工作的职能部门,鼓励大家朝小篆书法艺术这方面努力!自“八届国展”开始实行分书体评选以后,小篆投稿的数量有所增加,虽然参展的作品不能尽如人意,但毕竟有了良好的开端,而且,在单项的“正书展”中,明确地将小篆纳入其中。
小篆书法艺术在这个时期为何遭到如此的冷遇?仅仅是古今文字的书写差异所造成的吗?我想不是。因为相对说来,在历届书法大展中,大篆作品比小篆多。那么真正的原因何在?笔者经过观察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大多数青年后学对小篆书法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它的艺术美特征认识不足,对小篆书法发展的前景不抱什么希望,再加上他们“思想意志”的薄弱,抵御不了现代“流行书风”以及其它文化艺术的诱惑,还有少数“理论家”巧舌如簧的类似“小篆是各种书体中最简单的”偏激鼓吹,所以小篆书艺时时冷落。鉴于此,本文欲对小篆书法艺术的现代意义作一些探讨,以期得到一定的反响,为现代书坛众书体的百花齐放与繁荣发展作一些铺垫。
一、小篆在现代可与其它书体相与摩荡、共同发展
众所周知,现代的书法正在轰轰烈烈地“与时俱进”,朝着“百花齐放”的发展方向阔步向前。近几年,书法展览的频率与投稿数量都在不断攀升,出现了书法艺术欣欣向荣的景象。就各种书体自身的发展来说,也有很多书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步呈现出多种风貌共存的良好局面。相比之下,行草书、魏碑、隶书等发展势头较猛,而古老的篆书却发展缓慢,但细嚼书法发展史,又会觉得这些书体原本都互相有着千丝万缕的连带关系,如隶书直接由篆书演变而来,其笔法、章法、审美特征都受小篆书法的影响,因此,多数书家认为作隶要有古朴之意,须带“篆籀之气”;其它书体如楷书、行草书也无不受篆书的影响,所以明代书论家丰坊说“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伯喈以下皆然。米元章称谢安石《中郎帖》、颜鲁公《争坐》书有篆籀气象,乃其证也。”[2]清代傅山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3]虽然从概念上说,以上说的篆书也包括大篆,但小篆是从笔法、结字等方面对大篆的总结,这一点从金文的发展可以看出,昭王以前的笔法起收往往露锋,多有圆点和肥笔,穆王以后的点画较单纯,增强了线条化,起止藏锋已如后世小篆。小篆线条的质量圆润婉通而充满活力,至今使人叹为观止。历代大家如颜真卿、怀素、张旭等,他们的楷书、草书也都贯穿着小篆这种灵气而成为不朽之作的。其它事例举不胜举。
唐代书论家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说:“小篆者,……或镂纤屈盘,或悬针状貌。鳞羽参差而互进,珪璧错落以争明。其势飞腾,其形端俨。”[4]概括了当时小篆书法的艺术特点,这说明在楷书高峰的唐代,小篆与其它书体一样有所发展。我们综观各种书体的共性,认为小篆是书法发展的基础,或许不为过。因为,研习小篆能培养一种精微的黑白分析目光。古人说书法作品要“计白当黑”,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字的本身和字与字之间的黑白关系,而小篆的布白始终恪守一个原则:对称整齐、微变有致,在这个前提下追求黑白关系变化,就要悉心审视。久而久之,我们对某些行草书追求大块面的黑白对比效果就能做到变化又统一。当然,小篆的布白原则对楷书、隶书的创作更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研习小篆还能锻炼出雄强的笔力,克服写行草书时容易出现的结字窈窕而点画狼藉的弊端。因为写小篆多以中锋行笔,求细节起伏变化又不能有丝毫懈怠,起止不露痕迹,力在点画中,有“破空杀纸”之效用,由此写其它书体便能做到力透纸背了。
现代的书坛,其它书体的迅速发展,必然也触及到冷淡的小篆书法艺术领域。因此,也有极少数书家对小篆创新作过一些探索:如“流行书风”热闹时,就有人将小篆结体支离变形,试图表现旷达随意的效果,虽有些不伦不类,但其用笔却表现出较浓厚的抒情性;与此同时,又有书家将刻印之刀意引到篆书笔法中来;近几年还有人将鸟虫文的屈曲缠绕应用到小篆中来。笔者也曾试图把中山王器书体纳入小篆范畴(当然,象秦篆、玉筯一类风格的小篆也有不少继承者,可惜新意不多)。这些尝试虽然未必取得圆满的效果,但是如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探索队伍中来,那小篆书法的景象就不会象目前这样显得萧条。实际上,权量诏版、汉篆等类型的小篆之风,都可以发扬光大。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反思,不断挖掘经典,令众书体相与摩荡,共同发展,小篆书法艺术之花也会象唐代或清代那样开得丰盛而艳丽。
二、小篆书法可以全方位地承载现代的装饰意味
装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以人类文明和经济发展为基础,历史上常常闪现出璀璨的光辉。随着现代经济的转型与发展,电视等视觉快餐文化早已雀起,为吸引众多眼球,装饰意味已渗透到诸多领域,从城市建设到室内装修,从生活广告到产品包装,无不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就书法艺术而言,这些年的“展厅效应”就与装饰密不可分,那些展览作品无论是“仿古”或者是“好色”(喜用色宣),都以装饰为旨归,以求加强视觉效果,形成所谓的“震慑力”。然而这些做法只停留在作品外在外式的包装上,如加大作品尺寸、装裱形式多样、附加色彩或界格线等,可以称之为外“秀”。至于作品的内在形式如笔画线条、结构态势、章法构成等方面,也应有装饰文章可做,这就是内“秀”!而在众书体中,小篆承载这种装饰意味的条件得天独厚,因为小篆的构造仍以象形、会意为主,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并且在篆书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装饰的经验,其具象装饰(如鸟虫篆)、抽象装饰(如中山王器铭文)都有先例,至汉代的小篆,如砖瓦刻铭、碑额石刻、洗器镜文,权量钱币,从笔画姿势、结构形态到整体意识,可以说无不存在装饰意味。这些都值得现代人学习和借鉴,象齐白石的小篆,还有黄苗子、古干、李骆公等人的小篆,都是“内秀”的先行。依笔者愚见,当书法作品的外在装饰达到一定的饱和状态时,其内在装饰就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现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那时,小篆书法就会大显身手。笔者在研究书法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发现,汉字书法从实用走向艺术,最后定型为三大类别:一是重实用的书法;二是重艺术的书法;三是重装饰的书法。其中第一类主要由楷书、行书二体来承载,隶书附之;第二类主要由行草书体来承载,其它书体附之,而第三类则主要小篆书体来承载。这种小篆书法对现代装饰意味的承载需要全盘考虑,全方位发展,将不会逊色于历史上的“内秀”!
三、小篆书法能使现代人更多地享受幽雅
优雅,在美学范畴内的特点是形式特别完美、匀称、轻巧、动作灵活、妩媚多姿等。现实事物中风铃草的形态、河边垂杨的姿势等是优雅的典型。在书法艺术中,各种书体的审美范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所谓“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5]如大篆高古,隶书浑朴,楷书端庄,行书流利,草书飞动,而小篆则独显优雅,因为小篆是古文字发展的阶段性总结,其结构在大篆的基础上变得匀称,而且体貌多修长,有妩媚之姿。隶变后,汉字的结构形体就变得方正,视觉上显得稳健、扎实,如隶、楷二体就不象小篆那样有翩翩君子风度。从书写的笔法上讲,小篆行笔不象大篆的笔法那样多少带有点描画、做作,却是蜿蜒柔和,而且提按不多,动作起伏不大而又灵活。所作线条以直、弧两种形式为主,有轻盈舒展、款款而行的内蕴,确实显得优雅可爱。而隶书、楷书的行笔则顿挫分明,起、行、收笔的过程亦比较外露,所作线条折画多、气势强,“变起伏于峰抄”,有“质以代兴”(《书谱》语)之意象。至于行草书,结构、用笔变动弗拘,随意性大,如急流浪奔,更非优哉游哉!当然,对于同一种书体,其审美意象也有优雅、壮美等之分,如楷书中的颜体、《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是壮美,而虞体、赵体则优雅;又,魏碑多雄强,墓志多优美,这些都是相对而言,而在众书体比较之中,小篆的优雅美是当之无愧的。
就现代而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百忙之中需要体味优雅,以求缓解身心之压力。于是,一些高雅的行为和艺术又不断被人们所亲睐,如茶文化(全国各地茶楼之多无需赘述)、京剧、昆曲等逐渐时兴。笔者清楚地记得,十几年前在西南师大读研时,曾有一些西方人跟我学中国书画,他们在不了解中国文化背景、不懂得技法的情况下,读帖看画只喜欢优雅一类的,如赵孟頫的字和一些古雅的山水画等,问其原故,则说这些作品显得幽静清逸,观后能平和舒心,尤其是当他们看到画中山水之间有人抚琴于茅屋内外,无不会心一笑,这完全是他们在繁忙、竞争的工作状态下的心理需求。行文至此,再回到现在人观赏书法的层面上,楷书与实用联结紧密,任你写到怎样的艺术高度,观赏者总脱不开实用的思维定势;隶书多沉著古朴,给人以厚重壮丽的感觉;行草书具有典型的抒情意味,是艺术激情表现的最好载体,所谓“可喜可愕,一寓于书”(韩愈评张旭草书),观赏这类书法作品,人们易激动、亢奋,无徜徉于幽境之感。唯有小篆,线条温润婀娜,行笔委婉贯通,结字弯延而匀称,章法微变又和谐,真正合乎优雅美的构成规律。18世纪英国画家和美学家荷迦兹把蛇行线、波状线看作是最美的线条,他认为“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地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6] 这正与小篆书法的婀娜线条相通会。而小篆那弯延修长的结体,和谐整齐的章法,又给人以静谧安详、流峙昭回之感,缓解了外部的对比冲突,是秩序的凝聚和力的释放,从而真正能使现代人更多地享受优雅之氛围。
笔者以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应该众体兼能,又擅其一、二,而在某种程度上说,小篆在众书体中能起到一定的管领作用。研习好小篆,不仅能独立创造出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也能与其它书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相得益彰。根据以上所述小篆的现代意义,为了满足各种欣赏者多种的审美需求,我们要创作出各种书体形式的优美形象,以激起欣赏者的不同美感。因此,我们呼唤再度焕发小篆书法艺术的青春!
———————————
注:
[1] 徐无闻,《小篆为战国文字说》,见《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
[2] (明) 丰坊《书诀》,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506页;
[3] (清) 傅山《霜红龛集·杂记二》,见《中国美学史资料类编·书法美学卷》,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6月,第215页;
[4] (唐) 张怀瓘《六体书论》,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212页;
[5] (唐) 孙过庭《书谱》,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26页;
[6](英)荷迦兹《美的分析》,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五期,第25页。
入选“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正书论坛”(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