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2010年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

在实用与艺术之间

——大学公共书法课教学之我见

陈道义

 

【内容摘要】大学公共书法课,是公共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国家教育规划中只确定了指导思想,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也没有明确定位。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大学公共书法课教学应定位在实用与艺术之间,它既不是停留在实用的“写字”阶段,也不是只欣赏学生一时难以接受的纯书法艺术,而是着重对书法从实用上升为艺术的演变过程进行剖析,使学生在自身的书法实践中受到美的熏陶,理解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达到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大学   公共书法课   教学目标   实用与艺术

 

大学公共书法课,是指面向美术(尤其是书法)专业以外的大学生所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与高校素质教育不可分割。进入21世纪以来,素质教育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接受。教育部明文规定,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具人文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使大学生能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审美教育主要内容之一的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它有助于提高教育对象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优化人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完善教育对象的健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公共书法课,是公共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音乐、美术、设计、影视、戏剧等其它公共艺术门类课程相比,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因为,书法是以人们每天打交道的汉字为载体,有约定俗成的书写方式,而且几千年来已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实用性与艺术性兼而有之,更富有文史哲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内涵。然而,大学公共书法课的教学目标如何定位?目前有关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规划中尚未制定出统一的教学大纲,只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等指导思想。笔者曾在师范院校从事公共书法课教学多年,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教委(现称教育部)提出的 “关于加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精神,其中书法训练要求在教学计划规定的30多课时内完成“三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教学任务,目标是使学生把字写得正确、端庄、流利,完全为了实用。后来,21世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出台,《书法鉴赏》是其中限定性选修课程之一,重点是强调书法欣赏方面而偏于艺术,教学内容多为书法史、书法美学的知识性和理论性,与之前的讲究实用书写大不相同。这前后两种对大学公共书法课教学的要求虽然各有针对性,但又各有偏颇。因为,只强调实用书写训练,可以强化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但不能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只强调书法艺术欣赏,似乎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但如果学生没有书法技能训练的亲身经历,那就很难理解书法艺术的高妙之处,结果“审美”只是空中楼阁。所以,笔者以为,大学公共书法课教学应定位在实用与艺术之间,它既不是停留在实用的“写字”阶段,也不是只欣赏学生一时难以接受的纯书法艺术,而是着重对书法从实用上升为艺术的演变过程进行剖析,使学生在自身的书法实践中受到美的熏陶,理解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达到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一切艺术都源于实用。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尝闻艺术由来,在于致用,草昧之世,大朴不雕,以给事为足,已而渐见藻饰。”[1]书法是由汉字的书写而产生的特定概念,起初只表现为一定的书写技法,是完全为了实用,故亦称为“写字”。在实用书写中,把汉字写得正确、工整、美观,可以说是人的本性要求。然而,由于书写技法的不断发展以及书写工具材料的逐步改进与完善,使书写的笔法效果得以充分展现,使汉字的点画结构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因而汉代蔡邕说书法“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于是,文人雅士又从实用书写中获得了“创作”的愉悦,进而发展到借助于汉字、以书写为手段,创造出有筋骨血肉、神情意气的形象来,使书法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和艺术效果。这样,汉字的书写就蕴涵着对审美的自觉追求,从而实用书写又衍生出书法艺术。其后,汉字的实用书写(“写字”)和书法艺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相辅相成,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一切与汉字使用相关的书写,都会注重书法!由此观之,书法在古代社会中不仅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反映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和才情,成为读书人“内修”的一种方式,“写字(书法)是一个人的门面”亦由此形成一种观念,这种观念促使人们在书写中有意或无意地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和情性的抒发。因此,大学公共书法课教学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实用书写技能训练,这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对书法艺术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巩固他们在中小学时期训练过的写字基础,提高认识。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笔顺正确,笔画清楚,字体美观,以及行款格式正确”等,并适时制定了相应的《中小学生规范汉字等级和考核办法》。大学公共书法课中的书写技能训练,当然不能停留在中小学的层次上,而要将艺术化的书法点画、用笔方法等渗透其中,如运笔的“起、行、收”,点画线条的质感,字体结构的虚实等。这样,使文化知识层次高、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的大学生,产生参与意识,并在自己的书写训练中逐步分析和理解实用与艺术之异同。况且,在书写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大学生必须选择历代名碑法帖作为临摹学习的范本,这自然涉及到古代书法传统及汉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历史演变问题。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汉字书写规范化意识的确立由来已久,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就进行了“书同文”的工作,“罢与秦文不合者”;之后各朝代都很重视“正字”,凡在庄重场合的实用书写都遵循着当时的汉字规范与标准,这是各个历史朝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古代书写者的文化差异以及书法应用的场合和范围有别,因此在一些民间书法或文人士大夫一味追求书法艺术美的作品中,会有别字、俗体字等出现,这些现象只有在书写实践中才能体会至深并加以正确判断。否则,仅凭引经据典,很难说服学生。另外,进入20世纪以来,书写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钢笔、签字笔、铅笔、圆珠笔等占有主导地位,毛笔慢慢地淡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视野;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文本已大量代替了人工书写,很多年轻人“提笔忘字”的现象令人担忧,人们每天看的、读的,以及电脑敲打的都是印刷体、美术字,与书法距离越来越远,以致人们的书法意识逐渐淡薄,使书法渐渐成为专业人士的艺术,大众对书法的实践及审美能力随之退化。因此,大学公共书法课注重实用书写教学很有现实意义,它可以强化学生的书写能力,让他们重温那种由亲笔书写所带来的温馨与快乐,在书写实践中懂得什么是书法的形线之美、节奏之美、中和之美等等。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形象表达能力就可以通过一定的创造实践的锻炼来得到切实的发展。

大学公共书法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实用书写技能训练非常重要,但仅仅如此,尚不能满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的要求;也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的个性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标准。也就是说,公共艺术教育的重点不只是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是为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学上,我们应该努力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艺术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深化艺术实践,这才是实用与艺术相互促进的必要环节。书法从实用演变为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虽然实用书写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真正给人以陶情冶性而产生精神升华的还是超于技法之上的书法艺术!这就需要大学公共书法课教学在实用书写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强调书法的艺术构成、审美取向,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欣赏能力。要欣赏书法艺术,就必须懂得书法创作原理,这也是实用书写技能训练的提升。书法创作的形象首先是以书写的形式表达出来,它不再像实用性书法那样只要求“易知便识”即可,其书体也不再受时代的通行字体所限制,如实用范畴内通行楷体,而书法艺术表现的载体则篆、隶、行、草书皆可。书法创作的点画讲求运笔的节律之美,古代曾将楷书的各种点画概括为“永字八法”,即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等等。无不将书法艺术的点画与自然物象、动势联系起来。在形体结构上,书法创作讲究平正、险绝、严谨、紧结、疏朗等辨证统一关系。在作品的章法上,书法创作讲究分行布白、谋篇布局的规律,有约定俗成的款式,行笔要顾盼、排列讲行气等等。同时,书法艺术还有风格之不同,如闲雅、狂狷、质朴、俊逸、雄浑、雍容、轻媚等,十分注重内涵之美。故明代项穆说:“书之法则,点画攸同;形之楮墨,性情各异。”[2] 清代刘熙载更有高度总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3]总之,书法艺术讲究笔画线条的质量,崇尚字形、章法的经营与创造;强调表达书写者的个性与学养,从而需要作者对自然万殊之形体结构规律的感悟,对生命运动规律的抽象和由此而形成的挥运意识、形态意识、结构意识及形式美感,能充分运用书写条件以发挥其性能;在书写过程中,在书法形象创造上,充分表现主体的精神修养、艺术情致、审美追求。所有这些都是在不断的书写实践中演化的,因而书法艺术则是笔性、墨性、纸性以及书写者手性乃至心性的结合与发挥。应该说,汉文化的环境孕育产生了书法,而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又创造并丰富了汉文化的环境。从实用角度来说,书法是行文表义的重要手段,它涉及到一切书面交流的各个方面;从艺术角度来说,书法又是传统社会中文人内心思想感情披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书者学识学养的一种折射。因而唐代张怀瓘说:“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4] 因此,书法重视“法”,但不拘泥于法。作为整体,它的范围涵盖了文字学、文学、诗学、画学、音乐学等,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道学、佛学息息相关。可以说,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书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人的文化理想和生存理念。一切关于“意境”、“格调”、“韵味”、“心性”、“天人合一”、“平和中正”等的论说都可以在书法语言和书法文本中得到体现。如追求温润闲雅、不激不厉的书法,就是儒学思想的反映;又如运笔讲究提按、疾涩并重,结字讲求平正、险绝的统一,章法讲求虚实相生,都充满着辩证思想,这便是道家哲学精神的体现;再如书法创作时不刻意求思辨性理解,而求从实践中“感悟”,并提倡“禅味”,这正是释家思想的表现。总之,书法艺术涉及了人文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所以著名美学家叶秀山先生说:“西方文化重语言,重说;中国文化重文字,重写。”[5]

综上所述,大学公共书法课至少要发挥三方面的作用,一是书写技能训练,二是培养艺术欣赏能力,三是增加文化、思想修养。这样才能符合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规律,才能达到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英国赫本·里德曾主张“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他说:“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受的压制,才能达成民主社会的教育目标———自我实现,完成团体的职分,才能真正为人类的未来带来幸福机运。”[6]

在推行艺术教育的今天,大学公共书法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在高校教育中更加充分地凸现出来。因为书法教学既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其它各种艺术教育相沟通,而且文、理、工等各科学生皆宜选修。况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淡化。不同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高度综合化和整体化的发展趋势愈显突出。应该说,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类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发展要面向现代、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理应高度重视跨学科的教育研究,填补传统艺术教育中艺术与科学之间的鸿沟。可以说,大学公共书法课是一门集艺术、技术、文学、历史等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审美情趣的培养,加强文化修养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综合素质都有着很大的作用。但如何具体实施这一教学计划,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则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因此,教育部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中提倡各级各类学校艺术课的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作为大学公共书法课的教师也深感责任重大,要深刻理解书法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维度。书法由一种纯实用性的书写技术而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审美性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发生的。

 

实践证明,大学公共书法课总课时较少,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达到书法创作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要深刻认识和理解纯书法艺术之美也是不现实的。鉴于此,只有在书写技能训练的同时,灌输和融会一些历史的、审美的、文化的知识,使学生认识书法能从实用范畴上升到艺术范畴,才能使书法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起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性格品质塑造的使命,从而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

注:

[1] 鲁迅,《蜕龛印存·序》,见《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第2版,页656

[2] 项穆,《书法雅言》,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页518

[3] 刘熙载,《艺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页715

[4] 张怀瓘,《书断·序》,见《历代书法论文选》,页154

[5] 叶秀山,书法美学引论》,北京:宝文堂书店,1987年,页88

[6] 席勒,《美育书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页124

 

 

 

发布日期:2014-12-26 13:50:12来源: 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