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艺”与“艺之术”
——对高等书法教育“重技轻道”现象的思考
关键词:高等书法教育 重技轻道
内容提要:目前高等书法教育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重技而轻道”。本文认为造成这种重技轻道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当下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许多人对于书法艺术认识的偏颇;其次是教学评价机制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缺失;再次,急功近利的工具理性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对于“技”与“道”的厚此而薄彼。
如果说,刘海粟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聘请方介堪、来楚生等人到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南京艺术学院前身)讲授书法篆刻课程,使得书法篆刻艺术由此走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学殿堂,那么,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设立书法专业,则第一次通过专业的设立,将书法专业纳入高校系统,确立了书法在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地位。自此以后特别是近20年来,高等书法专业教育的发展势头迅猛,成绩喜人——不仅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同时,由于高校自身作为研究机构的属性,也使得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书法学术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研究重镇。在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的同时,目前我国书法高等教育所存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近10 年来高速发展的书法高等教育可谓一派红红火火,但在这热闹、繁荣的背后,是不是也有盲目和“大跃进”式的不切实际呢?首先,这几年设立书法专业的高校日益增多,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已有70多所,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其次就是盲目地扩招,据说有些高校的学生人数已达到每个班级近百人,而由此凸显的问题,不仅是师资的不足,从而使教学水准难以达到高校本应达到的标准,同时,学生生源质量在凶猛的扩招面前也难以得到保证。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我们作为一个书法专业教师所能改变的,相信随着高校注重抓教学内涵建设,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改善。本文也不打算对此进行更多的评述。
即便是对这些由于宏观政策以及诸多社会因素所带来的问题姑且不论,仅就高等书法教育本身来看,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重技而轻道”,这一点,不论是从书法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的评价乃至学生对于各门课程的学习的重视程度都有相当明显的体现。以至于不在少数的书法本科毕业生,在经过了4年的高等教育以后,除了在书法技法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不仅缺乏作为一个书法工作者必要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甚至连基本的专业理论修养也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准。这决不是笔者夸大其词的耸人听闻,可以说,这样的情况在当今的书法高等教育中已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一个书法本科毕业生不会写专业论文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事,而即便是有些有志于书法的学生,考研究生时在专业理论课考试上所表现出来的水准有时也会让人瞠目。不论是在书法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考试中,非书法专业毕业学生的书法理论素养高过书法专业毕业生,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虽然,所有的学校都更愿意招收理论素养好,且又有相当书法技法水准的书法专业毕业生,但结果在面对书法专业毕业生糟糕的理论素养的情况下,只能选择非书法专业的学生,这种在考研时,本专业学生竞争不过非专业学生这一在其它学科中少有的现象,在目前全国书法专业的研究生招生中却不在少数。
造成这种重技轻道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当下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许多人对于书法艺术认识的偏颇;其次是教学评价机制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缺失;再次,急功近利的工具理性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对于“技”与“道”的厚此而薄彼。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如果不得到纠正,长此以往,不仅有碍于高等书法教育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会给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一
书法艺术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艺术奇葩,从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我们可以毫不隐讳地说,书法一直就是文人的艺术,这一点不仅和世界上其它一些艺术门类不同,也有别于中国其它的一些传统艺术。可以说,不论是在书法艺术观的形成上,还是在书法艺术独特艺术语言产生和发展上,抑或是审美品评标准的建立上,都无疑会打上传统文人的烙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书法艺术这一文人化的特征,就使得它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而当下许多对于书法艺术的误读甚至歪曲,无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有关,而书法艺术之所以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其实恰恰就在于它蕴含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剥离了文化,如果书法浅薄得只剩下“有意味的形式”,那么,至少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因此,要真正地理解和学习书法艺术,自然就不能撇开中国的传统文化。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目前我们的高等书法教育中,重艺术而轻文化,重技法训练轻文化素质的现象十分普遍,认为只要字写得好,就是书法家这样观念的人大有人在。其实,在古人看来,只有被称之为书法家的人,所写得字才能被成为书法,仅仅有技法,能将字写得好,充其量不说是字匠也就是个善书者,唐代有诸多 “作字得楷法之妙” ,“为辈流推许”1的经生,就技法而言,其水准诚如启功先生所言:“校以著名唐碑虞、欧、禇、薛,乃至王知敬、敬客诸名家,并无逊色”。2但即便是《灵飞经》这样“结体精严,点画飞动,有血有肉,转侧照人”.3的唐代经生作品,如果不是冠以钟少京名头,恐怕都难以书法的名义在书史上留传下来。更何况,当下的文化生态环境,较之古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异,身处几乎可以称作异质文化的我们,假如没有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可能连对书法的理解都会出现偏颇,又怎么能将字写得好呢?一幅字就能造就一个书家,甚至会用毛笔写字就自称书家,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然而,正是这一由于对书法和书法家理解上的偏颇所导致的神话,让许多人把修炼技法看成是成就一个书法家的全部。应该说这是目前高等书法教育重技轻道的最主要观念上的原因。
二
相对于高速发展的高等书法教育,师资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许多新近开设书法专业的学校,可以说,是在师资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借着高校规模化的东风,匆匆上马的,师资的的缺乏,使得他们只能靠引进和外聘,对于那些没有书法专业学科基础的学校,其师资主要有三个来源:引进书法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调动或请本校其它专业有一定书法艺术水平的教师任课;外聘社会上的书法家担任专业教师。应该说,不论是那种类别的教师,只要真正具备书法专业教师水准都是可以胜任的。如果说,刚刚毕业的书法专业的研究生走上高等书法教育的岗位,虽然具备作为一个专业教师的基本素养,但在教学经验上还有所缺憾,那么,有些后两类教师的不专业性,至少是在作为一个书法专业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上的某种欠缺是在所难免的。有些人虽然在书法创作上有造诣,但即便是一个一流的艺术家也不一定就可以成为一个一流的教育家,因为艺才不等同于师才,“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之所以难觅,就在于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教育家不仅要具有一流的艺术水准,更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学科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作为教育的保证,以及作为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更何况,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社会上的,仅仅能写一手蛮好看的毛笔字,甚至连字也不能算好看的所谓“书法家”也借着高等书法教育教师短缺的窘迫走进了高校的讲坛,再加上外聘教师难以全身心地投入的客座性质。因而,这样的教师构成,必然会对高等书法教育的质量带来影响。除了一些有书法学科基础的高校,从年龄结构来看,大多数书法教师都基本是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的,众所周知,从这一年龄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和知识结构来看,基本已不可能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不要说和老一辈书法教育家方介堪、潘天寿、沙孟海等人相比,就是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事书法教育,出身于60年代之前的那一辈相比,也有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在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在高等书法教育重要作用的认识往往不够,甚至有些人自己就认为“书艺”就等同于“书技”,因而,这是目前高等书法教育中存在重技轻道的又一原因。
三
正如前文所说,由于艺术类考生对于文化成绩的要求相对较低,一些考生将报考艺术院校当成是上大学的捷径,因而,有些学生只是冲着大学的文凭而无意于书法,但就是有志于书法艺术的同学,相对来说,文化素质偏低也是客观事实。再加上,由于高考的指挥棒的作用,让他们在准备报考书法专业伊始,就有了艺术专业对文化素质要求不高的错觉,这种无意的误导,不能不说对他们日后的书法艺术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加之“书艺”就等同于“书技”时风的影响,如果再没有好的教师的正确引导,在学习过程中的重技轻道是难免的。
急功近利的工具理性可以说是现代商业社会的一个通病,虽然古人云“字无百日功”,但只要在技法上下一番功夫,进步应该说还是比较快的,如果再在展览上拿上一个奖,说不定就能带来个名利双收,而专业素养、理论研究方面的提高相对于写字来说,显然收效要慢很多,写一百天的字,可能会像模像样,但读一百天的书,就想写出一篇有价值的学术文章基本是不可能的。至于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至少从表面上看,与技法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且收效不明显,更不能带来名利,因此,在书法被看成是一个谋取名利或者是稻粱谋的手段或工具时,重技轻道也就理所当然了。同时,重技轻道之所以也被学校乃至教师认可,也缘于这样做容易快速体现教学成果,使教学质量能较快得到认可,从而在这种默认和默契中助长了重技轻道之风。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对目前高等书法教育中存在的重技轻道的风气进行了一些剖析。我们认为只要本着对书法艺术和高等书法教育负责的态度,就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有人在比较中西方艺术时,曾经用了六个字精辟地概括了西方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差别——“艺之术”和“文之艺”,也许,在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当代,要真正弘扬中国的传统艺术书法,如果只重技而丢掉了“文心”,那么,书法也就不再是书法了。
作者:李彤,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
2 启功《论书绝句一百首》,三联书店,1990年,第24页
3启功《论书绝句一百首》,三联书店,1990年,第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