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资讯

江左流韵——明代吴门书法特展

  展览时间:4月27日-7月26日

  展览地点:南京博物院艺术馆1F25展厅历代书法陈列展

  “吴门”,是苏南大都会苏州之别称。明代中叶以来,苏州形成了以祝允明(1460-1526)、文徵明(1470-1559)为领袖,以陈淳(1483-1544)、王宠(1494-1533)等为中坚,包括徐有贞(1407-1472)、沈周(1427-1509)、李应祯(1431-1493)、吴宽(1435-1504)等先导和文彭(1497-1573)、文嘉(1499-1582)、王穀祥(1501-1568)、彭年(1505-1566)、许初(?-1573)、钱穀(1508-1578)、周天球(1514-1595)、陆师道(1517-1580)、王穉登(1535-1612)等后绪在内的书法群体。这个群体改变了明初以来单调乏味的书法审美趣味,成为明代中期书法发展的主流,影响达百余年之久,后人称之为“吴门书派”。它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书法活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了苏南。

  “吴门书派”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当是苏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政治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江南文人耿耿于怀,甚至采取残酷的高压政策。及成祖迁都北京,政治中心转移,文人的处境才有所缓解。永乐之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朝廷对江南文人的钳制逐渐放松,文人的书画创作变得相对自由,不再像明初那样压抑。经济上,明中叶的苏州,农业、手工业、商业高度发达,经济十分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并发展,出现市民阶层,直接导致了市民文化与市民审美意识的滋长。新的市民审美意识渗入文人书画,导致了一批敢于抒发个性、富有独特风格的书画家的产生。文化上,苏州一带有着良好的书画传统,早在宋元时期苏州就是士大夫文人艺术发展的重要地区,元代赵孟頫及书画家张雨、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杨维桢、宋克也多活动于太湖一带。

  当然,一部书法史,不仅仅是一部群体史。在“吴门四家”显赫书坛之时,活动于吴中、苏南的个体书家,多为他们所掩。然若以历史眼光观照,这些书家不逐时流,与吴门派书家一起,汇成了明代中期的吴门书法潮流,其中杰出的代表有唐寅、王问等。本次展览精选吴门书法作品近三十幅,以“吴门书派”为中心,涵盖“吴门书派”的先导、“吴门四家”、“吴门书派”的后绪,同时也包含部分吴门个体书家,以期较为清晰地呈现明中期吴门书法的发展盛况。

沈周  自作诗  卷  纸本  行书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五十八岁后自号白石翁。苏州人。沈周一生布衣,《明史》称其:“字仿黄庭坚。”他从初学沈度一脉到转向师法宋代典型的文人书法,沈周用自己的书法实践让被元人和明初抛弃的宋人尚意的书法传统得以恢复,对于推动当时苏州地区书法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该作品系沈周《湖天泛舟图》后的一首自题诗,全诗表达了因年老不能出门,未能与友人王原德漫游楚国、唱和于山水之间的遗憾和羡慕之情,是年沈周七十岁。

杨循吉 贺倪家宰拜爵 扇面 金笺 楷书

  杨循吉(1456—1544),字君卿,一作君谦,号南峰、雁村居士等。明代官员、文学家。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成化二十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因病致仕。论诗主张直吐胸怀、实叙景象、老少皆懂,有文集传世。其楷书取法颜鲁公,用笔平正,但结体瘦长,章法萧散,技法虽不甚工,但有文人气息。

祝允明  北郭访友  轴   纸本  草书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晞喆,因多生一指,故自号支指生、枝指生、枝指山人、枝山等。苏州人。从小受到祖父祝颢、外祖父徐有贞熏染,青年时又得到岳父李应祯的指点,在书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青年时多为小楷,中年除小楷外,渐见行草,五十岁以后多为草书。其草书用笔、结字综合各家,受黄庭坚草书的影响最深,狂草最值得称道,不论是长卷还是大轴,都豪放自如,晚年“点”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确为明代草书之冠。如是作。

唐寅  望湘人•春日花前咏怀  扇面  金笺  行书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吴县人。唐寅的书法有自己的独立性,早年书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兼师李北海和欧阳询,亦深受赵孟頫影响。四十岁前后,结字欹侧,形体趋扁,将李北海与赵孟頫糅合起来,丰劲散逸。晚年书风更趋于成熟,结字又趋方而偏长,不像中年那样欹侧。作品书写的是一曲自作词,词牌名为《望湘人》,词题为《春日花前咏怀》。

蔡羽 论书跋 卷  纸本  草书

  蔡羽(?—1541),字九逵,号林屋山人、左虚子、消夏居士。吴县人,明代文学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吴门十才子”之一。乡试十四次皆落第,由国子生授南京翰林孔目,好古文,师法先秦、两汉,自视甚高,所作洞庭诸记,欲与柳宗元争胜。善书法,长于楷、行,以秃笔取劲,姿尽骨全。从是卷作品里,可以看到其学怀素的影子。

文徵明 前后赤壁赋  卷  纸本 楷书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四十二岁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自号衡山。苏州人。从沈周学画,从李应祯学书,从吴宽学文。在众多书体中,文徵明的小楷最为人称道,时有“小楷名动海内”之誉。其小楷清劲秀雅,“深得智永笔法”,晚年更入化境,毫无懈怠之笔。而他自己则认为六十以前的小楷略有“滞弱”,直到八十四岁时才“稍知用笔。”其对小楷的追求,谨严如此,令人生佩。是卷《前后赤壁赋》合装于文嘉、莫是龙的《前后赤壁图》之后,着实为画增色不少,乃文徵明八十二岁所书。

陈淳  录王维诗  卷  纸本  行楷

  陈淳(1483-1544),字道復,后以字行,更字復甫,号白阳山人,苏州大姚人。奉其父命受业于文徵明。父卒后,陈淳哀毁过礼,性格大变。自此意尚玄虚,放荡不羁,狎妓嗜酒,在性格和伦理道德上与严谨自律的文徵明格格不入,故两人情谊疏远。不过正是其性格之放任,才使其不为师囿,中岁后书风为之一变,尤其是他狂放的草书,世人评价甚高,对晚明浪漫书风的兴起有着先导作用。是卷行楷,粗笔大墨,无意求工,率意纵横,气势撼人,诗名为《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

转自南京博物院官网

发布日期:2015-04-23 19:36:37来源: 书法家协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